当前位置 : 首页 > 调查研究
洱源县推广“公众安全感”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时间:2016-05-17 26:16
  • 来源:县委政法委
  • 作者:赵银芳
  • 字体:【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是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直接感受和综合反映,是考察衡量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承受性、认同性的核心指标,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洱源县紧紧围绕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突出问题,确保全县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的满意度明显提高。2015年,洱源县在云南省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综合满意率90.82%,比上年上升了7.19个百分点,排名从2014年的全省62位上升到了第9位,大理州内排名第1位。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洱源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这一工作目标,以落实“打、防、排、服、管、创、宣”各项措施为主线,继续扎实开展好综治维稳和平安创建的各项工作。
   (一)抓打击,严惩违法犯罪,提升公众安全感。全县政法各部门紧紧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掀起以“两抢一盗”为主的严打高潮,对直接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伤害、侵财性案件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开展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开展反复排查整治,做到人民群众不满意,整治不结束。开展“两抢一盗”、“黄赌毒”、打击诈骗、敲诈勒索、制假贩假和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突出治安问题,提升群众安全感。
   (二)抓防控,提升管理水平,确保群众安全无忧。不断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社会管理防控体系,真正形成空中有监控、街面有巡逻、小区有保安、社区有义务巡逻队伍的多层次立体化防控体系。不断加强科技防控,大力推进以城镇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为重点的科技防范工作,在重点单位、商住小区、行业场所、学校推行社会化视频监控建设。深入实施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和安民心的“三见一安”工程。不断加强社会联防,各企事业单位健全内部安全保卫制度,各居民小区组织保安队伍或小区居民开展自我巡逻看护,广大农村地区参照“郑家庄”模式,组织和发动群众成立治安巡逻队,积极开展自我防范。同时,在居民小区和农村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6995”十户联防工作,营造人人都是治安员、处处都有警戒线的社会治安氛围,确保安全无忧。
   (三)抓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群众满意度。全县各级各部门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解民怨、顺民心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稳妥地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人民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深入开展“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实行“五定三包四追究”(五定即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员、定解决时限,三包即包解决问题、包化解矛盾、包稳控帮教,四追究即追究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员),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和突出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深入开展“大走访、大下访”活动,结合“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社情民意、反馈预警信息,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反映诉求、解决问题。
   (四)抓服务,密切干群关系,增进干群之间感情。政法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狠抓窗口建设,认真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接待群众来访做到“五个一”: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坐,一杯开水暖心,一片真诚办事,一句好话相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件登记,耐心解答,杜绝推、滑、拖现象。公安机关及各基层派出所积极有效应对群众的报警、求助;基层司法所加大对辖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法院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开展巡回审判活动,把庭审开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好监督职能;乡镇综治办积极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制宣传、平安创建、网格化管理等工作,让辖区群众了解乡镇综治办的职能职责和作用,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综治工作的支持与认可。
   (五)抓管理,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有序。重拳整治交通秩序,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完善街道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加强路面巡逻值勤,确保交通事故明显减少,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强化对重点人群的管理,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管控,做到不漏管不失控。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娱乐场所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对宾馆、酒店、网吧等进行明查暗访,严厉查处“黄、赌、毒”等问题。消防、安监等部门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切实加大对城区和乡镇集镇秩序的整治力度,创建良好的市容市貌。
   (六)抓创建,巩固提升成果,建设平安法治洱源。不断健全平安建设责任制,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省州先进平安建设常态化的要求,将平安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各镇乡和县级各有关部门采取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悬挂标语等形式,宣传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平安法治洱源创建工作,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切实抓好新一轮省级“先进平安县”创建各项工作,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抓实载体的创建。各级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郑家庄“依法治村一面旗”典型经验为引领,不断深化“平安镇乡(村、社区)”、“平安家庭(单位、学校、医院、企业、市场)”等基层创建,积小安为大安,积局部平安为全局平安,进一步深化平安洱源的创建工作。
   (七)抓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赢得群众支持理解。组织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集中宣传活动,切实提升群众平安创建知晓率和公众安全感。加强阵地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墙报、短信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工作,洱源电视台和洱源手机报开辟宣传专栏,定期播放公益性宣传广告和宣传标语,深入宣传报道政法机关的便民利民新举措、帮扶助困新亮点、治安整治新动态,重点对政法部门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打击违法犯罪取得的实效、政法综治维稳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并普及法律知识,给人民群众营造一种切切实实的安全氛围。加强条线宣传,县综治委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有针对性地抓好本单位、指导好挂钩的村(社区)的宣传工作。镇乡综治办切实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扎实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加强基层宣传,各镇乡、村(社区)采取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悬挂标语、出墙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和对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理解。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一)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公众安全感”认识不到位,关注度不够高
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发展指标,不注重开展工作中群众的满意率和认可度,一味认为经济搞上去了,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经济指标当做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有的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大项目的推进,难免影响群众的利益,这不是一两个部门能解决的。
   (二)群众对政法部门和政府的期望值过高,认识偏颇
相当一部分群众,总是希望政法部门干警是万能的,“没有破不了的案件,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更有甚者打着“有事找政府”的旗号提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一旦希望无法实现或达不到心里的期望值,消极看法就会产生,甚至转化为负面效应。极端者会甚至会将电话调查当作自己发泄的机会和渠道,严重影响测评结果。
   (三)政法机关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政法干警不够注重执法过程中的规范性、细节度和为民惠民的主动性,办案过程中不注重与群众的和谐关系。致使群众将个别案例折射到整个政法队伍上来,影响测评结果。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对一个地方发展环境、执政能力和工作绩效的综合评价,是衡量一个地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政法机关乃至党委、政府形象的“试金石”,是省州先进平安县创建、综治维稳工作考核的硬指标,是检验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县委、政府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推动,确保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新期待,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全面加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一要切实解决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的问题,从容易发生这些问题的岗位、环节进行整改和规范。二要切实解决违规违法办案、执法不文明的问题,加大对容易发生这些问题的岗位、环节的整改和规范力度。三要切实解决玩忽职守、执法不作为的问题,在容易发生这些问题的岗位、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四要在管人、管钱、管物、管基建、管监督等岗位和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为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三)宣传发动,确保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
一方面,将着眼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认真开展好综治维稳宣传月活动,积极宣传政法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等内容。另一方面,将认真组织开展好以“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平安洱源、法治洱源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抓综治、创平安、保稳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