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河长制全覆盖
“洱源坚持‘生态立县’,把河长制工作摆在首位。”县水务局局长、河长办主任董占雄说。河长作为河流湖泊管护的第一责任人,在统筹治理河流湖泊、提升水质、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县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水库星罗棋布。全县列入名录的河流有68条、湖泊3个、水库19座、沟渠43条、水塘37个,小泉小水遍布全县各地,径流总量达7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如今,无论是大河小溪,还是湖泊等,都有一个健康守护的“负责人”,他们有共同的名字——“河长”。
“落实‘河长制’方能促使‘河长治’,有问题找河长已成为一种共识。”县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赵鸿程介绍,建立州、县、乡(镇)、村、组五级河长体系。由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县委副书记和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分别担任总督察长、副总督察长,全县40名县处级领导担任27条河流和5个主要湖库县级河长,镇、村、组相应配套人员,按照河、湖、库、塘、渠流经村委会所涉及村组设置组级河长,全县共设置组级河长531人。实行“1131”巡查工作制度,即县级河长一月一巡查,镇乡级河长一周一巡查,村级河长三天一巡查,组级河长一天一巡查。落实“五巡查一建议”工作法,即巡查河湖有无垃圾、污染物、漂浮物;巡查入河、入湖排污口是否全面封堵;巡查河湖附近是否有违章建筑;巡查河湖岸边绿化、亮化、美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被破坏;巡查河湖是否存在非法捕鱼,电鱼,破坏水生动植物的行为;提出河湖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同时,建立巡查日志记录、问题发现和处理等措施,努力实现“水质达标、河面清洁、河岸绿化、景观靓丽”的目标。
“河长制”纵深推进
“每天都在永安江河堤走几个来回,看看是否有垃圾,只要发现垃圾,就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右所镇梅和村委会总支书记、永安江右所镇梅和段村级河长刘继扬将每天巡河的情况记录在本上,并要求其他相关负责人也行动起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域内每个河段、每个湖泊都按要求抓、按责任管,真正做到巡河有责、巡河担责、巡河尽责。盯紧目标,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河长制工作部门联动制度、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河长制信息共享制度、河长制巡查制度、河长制验收制度等12项制度,严格考核奖惩。此外,还在河流湖泊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共设公示牌704块,标明河长职责、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还有二维码,接受社会监督。聘请18名县级河长制社会监督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河长说了,河道两边不能有垃圾,各个排污口不能有污水排放到河里,一旦发现有污水排进河里,必须及时阻止和上报……”正在永安江清理垃圾的环卫工人说。深入落实“河长制”,制定实施考核问责激励、督办等制度,对全县769名河长、9个镇乡、县河长办、河长制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督查问效。以各监测点水质目标为依据,实行责任倒逼,坚持问题导向,定期督察通报“会诊”,依法依规严肃追责,有力开展巡察督察。发现问题140个,提出建议45条。今年以来,开展联合联动执法18次,出动720人次,坚决打击偷捕电鱼、破坏水生植物、等违法违规行为。6镇乡开展了16次渔政执法工作,收缴地笼20个,渔网5张;集中开展湖区禁渔工作,清理茈碧湖内鱼船116只、地笼24962个、水草杂物6.1吨;集中开展河道清理整治工作,清除481个地笼、渔船7艘。由县洱海流域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综合执法组,对关停整治的餐饮客栈服务业经营户采取常态化巡查。持续开展“禁磷”“禁白”工作,设立21个环保替代品营业网点,洱海流域6镇乡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区域实现全面“禁白”。
河长制河常治清水流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是生命力,保护好了水生态环境,才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董占雄说。完成洱源县“多规合一”和《洱源县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洱海流域坝区10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其余村庄规划正在修编;建立村庄土地规划建设网格化管理制度,成立执法中队,从严整治餐饮客栈服务业。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应急项目建设,全县总投资5亿元启动实施13个应急项目。加快垃圾清运处理常态化项目建设。完成生态隔离带建设用地土地流转1.36万亩,建成库塘193个、生态隔离带截污沟104公里,完成生态种植2627亩。划定畜禽规模化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在右所和邓川创建化肥农药减量示范区20213亩,发放生物农药18万袋、测土配方施肥44万亩。推广绿色水稻种植3.5万亩。在邓川建成千亩生态大蒜种植示范基地。永安江、罗时江区域4.3万亩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有序推进。新建成三南、米汤沟等湿地3771亩,全县湿地面积累计达到1.69万亩。融资2.87亿元完成东湖湿地“租转征”近7000亩。“一河三湖”保护开发项目有序推进。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完成年度退耕还林任务2000亩,滩涂还湿、退塘还湿540亩,湖滨带修复租地1264亩。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敏感区域生态修复、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等建设。
河长制绘就青绿山水
“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群众也更满意了。”有了河长制,洱源的水质变好了。2017年流域六镇乡13个交界监测断面水质趋向好转,3条入洱海河流水质有所改善,污染物总量逐步削减。
为解决农村“四水”全收的问题,通过抢工期抢进度新建化粪池近1.6万个,累计安装3.86万个。新建污水临时囤积生态氧化库塘65个156亩,投入吸污车159辆,累计清运污水15万车,近26万立方米。加密布局重点区域的监测站点,增加监测频次,对三条主要河流13个水质断面,监测频次由每月1次变为每月2次;建立行政村水质断面监测体系,在全县沿河沿湖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设置水质监测断面98个,委托市场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水质监测。同时,对已建成的7块湿地14个进出水口,5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等6座污水处理厂12个进出水口、主要湖库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分析研判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变化趋势,以水质监测结果倒逼河流水质提升改善工作。